副局長 李金治
壹、吸菸行為的流行現況及其衝擊
菸害是影響人類健康的最主要危險因子之一,是當前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世紀吸菸導致全球1億人死亡,如果吸菸率一直居高不下,21世紀將上升到10億人死亡;平均每6秒就有一個人死於菸害,將有一半的吸菸者死於與吸菸相關的疾病;全球每年平均有500萬人因此死亡,預估2030年前每年平均死亡人數將高達800萬人(WHO,2010)。吸菸導致的醫療費用、生產力損失,甚至環境危害等,全球一年將損失新台幣16兆元,其中就台灣部分,經濟成本損失約為新台幣128億到139億元之間。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04年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每年罹病死亡人口中有五分之一的死因與吸菸有關。而每年用於治療與吸菸相關疾病的醫療費用,超過新台幣300億元(佔全民健保費用的8.5%)(楊銘欽、范靜媛,2002)。
2005年國人成年男性之吸菸盛行率為44.6%,女性為5.6%(溫啟邦等,2009)。2009年吸菸率下降,男性為35.36%,女性則為4.19%;但18歲至45歲年輕吸菸人口則些微成長,尤其是年輕人口吸菸率不降反升,且高中畢業前後,年輕人似因環境改變,吸菸人數也在此時有些微增加(行政院衛生署,2009)。國人男性吸菸率的高峰年齡層為26-65歲(Wen,2002),開始吸菸年齡之中位數在1970-74年的出生世代男性降至18歲,女性降至20歲(溫啟邦、鄭丁元、蔡孟娟、蔡善璞,2003)。依據2008年「成人吸菸行為電話調查」結果,其中18-20歲男性吸菸率為13.0%,21-25歲男性吸菸率即躍升為37.0%,此一階段正是我國男性入伍服役之年齡。行政院衛生署(2002)的調查顯示15歲以上之曾吸菸者,男性之初次吸菸場所以「學校或工作場所」最高,佔36.6%,其次為「軍中」。台灣軍校大學生2004年吸菸盛行率為5.7%,其中12.8%是入學後開始吸菸,及33.3%成為吸菸者(Wang, Yang, Chu, & Wu, 2009),第一次吸菸的主要理由是好奇,逃避壓力(Wang et al., 2009;Chu, Wu, Shen, & Lai,2001;洪怡君,2005)。
貳、吸菸對經濟及個人健康的衝擊
吸菸所致的醫療費用、生產力損失,甚至環境危害等,全球一年將損失新台幣16兆元,其中台灣部分經濟成本損失約新台幣128億到139億元之間。台灣每年用於治療與吸菸相關疾病的醫療費用,超過新台幣300億元,佔全民健保費用的8.5%(楊銘欽、范靜媛,2002)。
國外,美國研究顯示1995-1999每年因吸菸導致約440,000早產兒死亡及每年因健康的經濟損失約1,570億美元(The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2002)。加拿大魁北克菸害防制聯盟2010年委託的研究顯示,吸菸導致的疾病而住院,占加拿大魁北克省醫院病床的32.6%,醫院吸菸者的照護金一年就花費魁北克保健基金9.3億美金(將近台幣300億)。此外,美國國防部估計1995年美國軍人因吸菸而損耗的費用高達9億3千萬美元,其中醫療支出為5億8千萬美元,而無法工作的損失則為3億4千6百萬美元,因此,吸菸所導致的醫療支出及無法工作的成本相當高(Klesges, Haddock, Chang, Talcott, & Lando, 2001;Helyer, Brehm, & Perino, 1998)。
估計國內2001年有18,803人死於菸害,佔該年所有死亡人數的22%,超過1/5的死亡可歸因於吸菸(溫啟邦,2003)。也就是說,我國每年罹病死亡人口中有五分之一的死因與吸菸有關(行政院衛生署,2004)。有關吸菸導致的疾病風險,在已開發國家,吸菸導致全癌症死亡率的30%(Hecht,2006)。溫啟邦(2003)研究指出,台灣地區35歲以上男性吸菸者死於吸菸相關疾病(如癌症、心血管及呼吸系統等疾病)之機率,相對於非吸菸者為1.7倍,且吸菸量愈大及吸菸年數愈長,相對危險性就愈高。Liaw & Chen(2005)長達12年的世代追蹤研究發現,吸菸者相對於不吸菸者,男性死亡的相對危險性顯著的增加,在全死因為1.3倍,在全癌症死因為1.5倍、胃癌為1.9倍、肝癌為2.2倍、肺癌為3.7倍、缺血性心臟病為1.8倍、其他心臟疾病為1.4倍,及慢性肺部阻塞性疾病為1.9倍;13.9%男性死因可歸因於吸菸,且男性因吸菸致癌,佔癌症死因的21.3%。Wu et. al.,(2009)以南台灣2家醫院,258名病理學被證實有結腸直腸癌的病人為研究對象,發現吸菸量是台灣男性結腸直腸癌的顯著危險因子,相對危險性為1.65倍。此外,2001年台灣男性因事故傷害致死者,有23%和吸菸有關(Wen et. al., 2005)。
因此,WHO呼籲各國政府訂定政策抑制菸草流行,以挽救每年抽菸相關肺癌、心臟疾病死亡的五百萬人口,此數值將逐漸在2030年攀升至每年八百萬人;而八成的死亡人口將發生在發展中國家。此外,軍人吸菸不但會增加軍事訓練及醫療預算成本,對個人健康及國家戰力均造成相當大的危害與衝擊(孫易正,2007),為保有最強國力與戰力,無菸軍隊是最有效益的健康促進策略。
參、戒菸對健康的好處
1990年,美國衛生暨福利部發表戒菸對健康的好處:1、不論性別、不論戒菸年齡,只要開始戒菸,都有立即而明顯的健康效益。2、戒菸者比吸菸者活的更久。3、戒菸者在患病天數、或抱怨健康不佳都比吸菸者少;戒菸可以降低罹患肺癌、心臟病、中風、慢性疾病及其他癌症的機會。4、女性在懷孕前或懷孕初期戒菸,可減少生出低出生體重兒的機率(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1990)。
台灣的研究也發現,戒菸者在所有癌症、肺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顯著低於持續吸菸者,但此戒菸對健康之正面效果,在戒菸五年之內觀察對象當中並不大,而在戒菸達十七年以上者,可達到上述之利益;懷孕女性在前三個月戒菸,可避免吸菸者可能遭遇的生出嬰兒體重過輕之疑慮(Wen et. al., 2004)。吳玨萱(2004)以1989、1993、1996、1999年的「台灣地區老人保健與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資料中六十歲以上的男性老人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發現,控制其他變項後,在55歲至64歲之間戒菸者與吸菸者之存活機率並無顯著不同,但是較早戒菸者(在35歲以前、35歲至54歲之間戒菸)比吸菸者存活機率來得高、且其死亡危險率亦較吸菸者來得低,而戒菸越久者其自評健康狀態也較好。
溫啟邦等(2009)使用「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來探討台灣嚼檳榔與吸菸之關係,分析2001年與2005年調查結果變化,發現有嚼檳榔者85.2%也有吸菸,這群人中94.1%其開始吸菸年齡早於嚼檳榔或同時開始。間接觀察發現,吸菸者若能戒菸,3/4(77%)嚼檳榔的習慣就消失了。因為他們的吸菸,使檳榔的害處因此加成;如果他們能成功戒菸,嚼檳榔的習慣也將隨之減少。
綜上,戒菸可節省菸品的支出、提高健康效益、可以降低罹患肺癌、心臟病、中風、慢性疾病及其他癌症的機會、減少事故傷害發生、降低死亡危險率,同時也提昇了生活品質,更顯出推動菸害防制工作的急迫性與重要性。
肆、影響戒菸的相關因素
台灣菸害防制工作包含立法、徵收菸稅、衛生教育及戒菸四個策略,1997年9月9日開始實施菸害防制法,2002年9月1日開辦戒菸門診,2006年調漲菸品健康福利捐。2006年菸品健康福利捐每包菸由5元調漲為10元後,研究顯示在菸品健康福利捐調漲後曾經嘗試戒菸者約二成五,三成以上減少每天吸菸支數,及減少每日吸菸天數(陳麗如,2007)。2008年1月1日菸害防制法新法上路。期藉由各種不同的面向與策略,全面地推動菸害防制工作。
國人戒菸率不高,2003年男性戒菸率為7.1%、女性為0.5%(溫啟邦等,2003);2004年戒菸率成長,男性為13%,女性為11%(Wen et al., 2004)。男性在18-24歲考慮戒菸的比率最高,佔75%;而45-64歲者,其已經戒菸的比率為最高,佔37.91%(潘怜燕,2001)。然而,超過80%的吸菸者企圖戒菸但無法下定決心開始(Wang et al.,2009)。吳毓銘(2004)的調查也發現,年齡介於15-29歲的吸菸者曾經戒菸的可能性為介於30-39歲的吸菸者的2.63倍。相關研究顯示,影響戒菸行為的相關因素包括:
一、年齡
男性在18-24歲考慮戒菸的比率最高,佔75%;而45-64歲者,其已經戒菸的比率為最高,佔37.91%(潘怜燕,2001)。吳毓銘(2004)的調查也發現年齡介於15-29歲的吸菸者曾經戒菸的可能性為介於30-39歲的吸菸者的2.63倍。然越年紀越大者,越容易戒菸成功(潘恆嘉,2007)。
職場男性吸菸員工是否曾經戒菸會隨著年齡之不同而有所差異(吳毓銘,2004)。年齡較輕、開始吸菸年齡較早,較不利於戒菸(鄭秀月、李茹萍,2009;潘怜燕,2001)。開始吸菸的年齡愈大,戒菸行為的發生可能性愈高(Breslau & Peterson,1996)。年齡每增加一歲,戒菸成功率增為1.04倍(潘恆嘉,2007),持續戒菸行為的機率可提升約1.5倍,此外,年齡較輕的戒菸者在戒菸行為的持續力較為不足(Monso, Campbell,& Tonnesen,2001;鄭秀月、李茹萍,2009)。
二、教育程度
教育程度愈高,健康信念愈好(歐香縫,2005),相關研究顯示教育程度為預測戒菸成功與否的變項之一,教育程度愈高,戒菸率也愈高(李蘭、潘怜燕,2000;Dube, Asman, Malarcher, Carabollo,2009;Jarvis, Wardle, Waller, et al.,2003;Croghan,2001;Erikson,1998)。
三、菸齡
楊燦(2005)的研究發現,「菸齡小於15年者」減少每日吸菸量的機會為「菸齡大於15年者」的2.37倍。菸齡小於15年者,其戒菸率為大於者之4.45倍(潘恆嘉,2007)。國外的研究也顯示菸齡愈大、愈不容易戒菸;而菸齡愈短、則較容易戒菸成功(Marlatt, Curry, & Gordon, 1988;Pomerleau, Collins, Shiffman, & Pomerleau, 1993)。此外,每日吸菸量是持續戒菸行為顯著預測變項(鄭秀月、李茹萍,2009;薛光傑等,2006)。
四、尼古丁依賴程度
尼古丁依賴程度較強者,較不利於戒菸(潘怜燕,2001)。尼古丁依賴程度越低,拒菸自我效能越強(歐香縫,2005;吳毓銘,2004)。因此,尼古丁依賴可以有效地解釋戒菸意向(蔡怡靜,2006)。在尼古丁依賴程度的部分,「中度依賴」減少每日吸菸量的機會為「重度依賴」者的3.22倍,但在戒菸率部分則無顯著差異(楊燦,2005)。
五、自覺戒菸利益性
自覺戒菸利益性每增加一個單位,戒菸行為的持續機率可提升2.1倍(鄭秀月、李茹萍,2009)。自覺菸害疾病罹患性、自覺戒菸利益性在戒菸維持意向上有顯著差異(廖秀珠,1993)。
六、自覺戒菸障礙性
自覺障礙性是吸菸行為的有效預測因子(陳淑敏,2003)。超過80%的吸菸者企圖戒菸,但無法下定決心開始,逃避壓力及困難戒菸是軍校生持續吸菸行為的原因(Wang, 2009)。
七、戒菸自我效能
戒菸意願與拒菸自我效能有相關,即有戒菸意願者其拒菸自我效能較高(廖秀珠,1993;劉玉菁,1999;歐香縫,2005;張景然、王珮蘭、許世慧,2009;Kim,2006;Adelman, Duggan, Hauptman, Joffe,2001;Hu & Lanese, 1998; Hu, Lin & Keeler, 1998)。自我效能是戒菸行為的重要預測因子(廖秀珠,1993;陳淑敏,2003;Lin, Tzeng, Lu,& Hsu,2008;鄭秀月、李茹萍,2009;Wang, Yang, Chu, & Wu, 2009)。戒菸自我效能每增加一個單位,戒菸行為的持續機率可提升約1.3 倍(鄭秀月、李茹萍,2009)。Wang, Harrell,& Funk(2008)探討台北市5家醫院冠心血管疾病住院男性吸菸病人,出院後三個月內戒菸行爲相關的因素,其在住院期間由醫師口頭勸戒戒菸,結果顯示出院後的三個月,戒菸率為43.9%,持續戒菸者與非持續戒菸者相比,前者有較高的不吸菸的自我效能。但自我效能與尼古丁依賴程度呈負相關(歐香縫,2005)。此外,研究也發現,當家人或朋友不喜歡吸菸者身上的菸味時,吸菸者都能具有很高的自我控制能力,盡量不去吸菸(林吳銑,2003)。
綜上,吸菸者如果知覺到吸菸的危害,大多數會想戒菸。中國在2009年只有37%的吸菸者知道吸菸會導致心血管疾病,只有17%的吸菸者知道吸菸會導致中風(WHO,2010)。年齡、教育程度及戒菸自我效能,與戒菸率成正比,而菸齡及尼古丁依賴程度與戒菸率成反比,當自覺戒菸利益性高於自覺戒菸障礙性,戒菸的可能性較高,而戒菸自我效能是持續戒菸的重要因子。
幫助吸菸者戒菸是菸害防制工作中重要的一環,國內戒菸成效評估以醫療院所為多,戒菸治療主要有尼古丁替代療法、藥物治療、行為介入療法,黃雅慧(2003)進行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門診戒菸計畫之成本效益分析,就長期直接效益方面,發現男性戒菸者於戒菸後11年至15年可節省新台幣51,958,745元,而女性戒菸者於同時期可節省6,706,555元,合計節省了58,665,300元;另外,就間接效益之分析結果,為戒菸成功後15年(採折現率3%),總間接效益為669,054,989元,門診戒菸治療試辦計畫之的淨效益為652,706,302元,為一值得辦理的計畫。
其他的戒菸服務還有「戒菸專線服務中心」的電話戒菸諮商成效研究(張德聰,潘瑞香,張景然,2006)。及以社區藥局戒菸諮詢,探討在進行4次共約1小時的總諮詢時間戒菸成效,發現研究對象在接受諮詢後的第3天、第7天及第6個月追蹤,其點戒菸率分別為32.3%,48.7%及22.6%(姜郁美、郭鐘隆、闕妤榛、邱怡玲、黃久美,2009)。
大部分的青少年使用一種或多種的方法企圖戒菸(Stone & Kristeller,1992)。Moss, Allen, Giovino, & Mills(1992)研究顯示只有1.5%的吸菸青少年成功戒菸。洪怡君(2005)研究指出,國軍官兵戒菸失敗的前五項原因,分別是「面臨工作或生活壓力」、「情緒不好」、「不吸菸很難忍受」、「周圍的人都在吸菸」和「不好意思拒絕別人敬菸」,過去曾經吸菸,現已戒菸成功者佔5.8%。Stead & Lancaster(2004)研究指出,團體戒菸相對於自我幫助(工具有單張、手冊、錄音帶、錄影帶等)戒菸成功率為高。台灣地區臨床戒菸指南(2002)也指出,群體行為諮詢戒菸治療(Group behavior therapy programmes for smoking cessation)比自行戒菸的戒菸成功率高2.1倍。
綜觀上述文獻,菸害影響人類健康甚巨,影響吸菸行為是多面向的,包括生理、心理、社會、人格特質、文化、及經濟等因素。菸害防制的介入策略包含:降低環境暴露二手菸策略、避免開始吸菸之策略、及提高戒菸率策略(王英偉、蔡世滋、賴志冠,2010)。雖然七、八成的吸菸者都曾想要戒菸,但由於菸中尼古丁的成癮性,更使戒菸不易。許多研究證實吸菸者戒菸的理由以健康因素為主,因此,強化個人戒菸健康信念、戒菸好處多於壞處的決策權衡,及排除戒菸障礙、增強戒菸動機與自我效能。同時,有戒菸意願者其拒菸自我效能較高(歐香縫,2005)。因此,使個人確信有能力可以改變,才能促使戒菸永久行為改變,永久的戒菸,是當前公共衛生與健康促進致力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英偉、蔡世滋、賴志冠(2010)。菸害防制的策略與實務:全球趨勢及台灣現況。101-108。
行政院衛生署(2002)。台灣地區國民健康促進知識、態度與行為調查。2010年9月4日取自http:www.bhp.doh.gov.tw/BHPnet /Portal/file.
行政院衛生署(2009)。「98年成人吸菸行為調查」。2010年9月12日取自http:www.bhp.doh.gov.tw/。
李蘭、潘怜燕(2000)。台灣地區成人之吸菸率與吸菸行為:八十八年度之全國性調查。中華衛誌,19,423-436。
林吳銑(2003)。國內大專院校學生吸菸盛行率及吸菸行為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毓銘(2004)。職場男性吸菸員工戒菸行為之相關因素探討-以中部50家工廠為例。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郁美、郭鐘隆、闕妤榛、邱怡玲、黃久美(2009)。社區藥局戒菸諮詢站之成效評估初探。臺灣公共衛生雜誌。Vol.28(2)93-102。
洪怡君(2005)。國軍官兵接觸反菸廣告、傳播行為、菸害認知、自我效能及對「無菸軍隊」政策支持度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易正(2007)。軍校生之吸菸行為相關性研究-以南部某軍種軍事院校學生為例。長榮大學職業安全與衛生研究所學位論文碩士論文。
張德聰、潘瑞香、張景然(2006)。單次與多次電話諮商戒菸成效之比較:以戒菸專線服務中心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Vol.19(3),213-229。
陳麗如(2007)。菸品健康福利捐對目前吸菸者之戒菸想法及吸菸行為變化之影響探討-以台北市萬華區為例。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啓邦(2003)。國人吸菸與健康研究。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康局委託研究報告。
溫啟邦、鄭丁元、蔡孟娟、蔡善璞(2003)。國人吸菸行為現況:2001年國民健康調查之分析。台灣衛誌,22(6)。
溫啟邦、鄭秋汶、鄭丁元、蔡旻光、江博煌、蔡善璞、詹惠婷、張晏甄、張新儀(2009)國人嚼檳榔的現況與變化-探討嚼檳榔與吸菸之關係。台灣衛誌,Vol.28,No.5。
黃雅慧(2003)。國民健康局門診戒菸計畫之成本效益分析。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燦(2005)。國軍職場作業人員戒除吸菸介入計畫之研究。國民健康局94年度委託研究計畫成果年報期末報告(國健教字第093D0053)
楊銘欽、范靜媛(2002)。2000年台灣地區35歲以上民眾可歸因於吸菸之醫療費用。國家衛生研究院,2002年台灣菸害研究論文集,212-9。
廖秀珠(1993)。戒菸者戒菸維持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台北市某醫院之戒菸班為例。國立臺灣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怜燕(2001)。有吸菸經驗男性成人之戒菸階段的相關因素探討。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潘恆嘉(2007)。台灣地區男性戒菸的多階段隨機模型之探討。臺灣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怡靜(2006)。以計劃行為理論及階段行為改變模式探討海軍官兵之戒菸行為。慈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秀月、李茹萍(2009)。戒菸門診個案持續戒菸行為與自我效能之研究。臺灣醫學Vol.13(3),223-230。
歐香縫(2005)。吸菸者拒菸自我效能與健康信念相關因素探討-台灣中部某醫學中心門診為例。中山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光傑、杜明勳、葛魯蘋、潘麗馡、林郁偵、周明岳、陳麗玲、陳如意(2006)。某醫學中心門診戒菸成效。台灣家醫誌,16:1-12。
CDC(2002).Annual Smoking-Attributable Mortality, 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 and Economic Costs—United States, 1995-1999. JAMA. 2002; 287:2355-2356.
Croghan,I.T. O’Hara,M.R. Schroeder,D.R. Patten,C.A. Croghan,G.A. Hays,J.T. Dale,L.C. Bowen,D. Kottke,T. & Hurt,R.D.(2001).A Community-Wide Smoking Cessation Program: Quit and Win 1998 in Olmsted County, Preventive Medicine, 33,229-238.
Dube, S.R, Asman, K, Malarcher, A, Carabollo. R.(2009). Cigarrette smoking among adults and trends in smoking cessation--united states, 2008.Weekly.58(44),1227-1232.
Eriksson, K.M.(1998).Smoking Habits Among Pregnant Woman in Norway 1994-1995. 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 77,159-164.
Hecht SS(2006). Cigarette smoking: cancer risks, carcinogens, and mechanisms. Langenbecks Arch Surg. Nov; 91(6):603-13.
Helyer, A.J., Brehm, W.T., & Perino, L.(1998).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obacco use for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Military Medicine,163,217-221.
Jarvis MJ, Wardle J, Waller J, et al(2003). Prevalence of hardcore smoking in England, and associated attitudes and beliefs: Cross sectional study. BMJ.326,1061-3.
Klesges, R.C., Haddock,C.K., Chang,C.F., Talcott, G.W., & Lando, H.A.(2001).The association of smoking and the cost of military training. Tobacco Control, 10, 43-47.
Liaw K. & Chen C.(2005). Mortality attributable to cigarette smoking in Taiwan: a 12-year follow-up study. Tob Control. 1998 June; 7(2): 141–148.
Lin PL, Tzeng LC, Lu KY, Hsu HM,(2008).Factors Related to Tobacco Use Among Adolescents in Southern Taiwan. 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Vol.16(4),243-251.
Marlatt, G.A., Curry, S., & Gordon, J.R.(1988).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unaided smoking cessation.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54,447-453.
Monso,E, Campbell,J,& Tonnesen,P,(2001)Sociodemographic predictors of success in smoking intrevention. Tobacco Control.10:165-9.
Moss, A. J., Allen, K.F., Giovino, G.A., & Mills, S.T.(1992).Recent trends in adolescent smoking, smoking up-take correlates, and expectations about the future. Atlanta, Ga: Vital and Health Statistics,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Pomerleau, O.F., Collins, A.C. Shiffman, S., & Pomerleau, C.S.(1993).Why some people smoke and others do not: New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1(5),723-731.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1990), The Health Benefit of Smoking Cessation: 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Wang H.L, Harrell,J. Funk,S.(2008).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moking Cessation among Male Adul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aiwan. 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Vol.16(1).
Wang, KY, Yang CC, Chu NF, Wu DM,(2009).Predictors of Cigarette Smoking Behavior Among Military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aiwa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Vol.17(3).
Wen,C.P.(2002).Absenteeism and productivity costs of employee smoking in the workplace in Taiwan. Collection of research papers on tobacco or health in Taiwan 2002, Taiwan,1,331-339.
WHO(2010)。Tobacco.2010年9月11日取自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39/en/pri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