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期:102-03-29

圖一                                      疾病管制課   陳蕙茹

 依據疾病管制局疫情監測資料顯示,歷年腸病毒流行期約在4到9月,疫情幅度因當年流行之病毒型別與活躍程度而有所差異,雖然這兩年(98-99年)因腸病毒71型活躍程度低,致疫情較為和緩,仍需密切注意疫情發展,唯本縣對各項防治準備工作從來鬆懈。   

    99年度本縣共計通報腸病毒輕症242人,停課50班計1,140人,針對通報學童進行每日電話關懷叮嚀並適時衛教。結合教育局、社會局執行全縣27所國小(含幼稚園)及托兒所腸病毒防治洗手設備及衛教宣導成效查核,計48家次,稽查結果均符合規定,合格率100%。並配合疾病管制局一分局金門辦事處進行校園洗手設備抽樣查核,稽查結果均符合規定,合格率100%;4月份巡迴全縣各國小、幼稚園及托兒所辦理「快樂洗手 智慧小列車」校園宣導活動,並發送腸病毒宣導海報、洗手貼紙、香皂等用品,共30場次,計師生2,961人參加。每場宣導活動後,請與會老師針對本衛教活動填寫課程滿意度調查表經由191份課程滿意度調查後統計其滿意度達97.30%;分別於5月及10月邀請署立金門醫院小兒科陳蕾如醫師及陳水湖診所陳水湖主任辦理(新)幼教保育人員傳染病防治教育訓練2場次,計100人參加;7月商邀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芳亮醫師及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陳志榮醫師蒞金針對署立金門醫院、本縣各機關、各級學校、鄉鎮衛生所現職醫師及護理人員及本局各課室護理及防疫相關同仁進行腸病毒防治專題講授,計70人參加。並巡迴鄉鎮辦理「腸病毒及流感防治-社區衛教種籽人員教育訓練」4場次計236人參加。會後參訓之學員填寫課後認知問卷並收回。其認知之正確率平均皆達95%。結合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社區防疫網、各社區發展協會及運用已培訓之衛教種籽人員巡迴各鄉鎮、村里、職場辦理目標族群、隔代教養者、外籍配偶、機關、職場員工等衛教宣導講座20場次計1,560人參加;及配合各鄉鎮衛生所巡迴辦理傳染病防治(腸病毒、結核病、恙蟲病、愛滋病、流感等)宣導29場次計870人參加。

    腸病毒為一群病毒的總稱,在1997年以前,已知而被分類的腸病毒共有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共3型(1至3型)、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含23種A型(A1至A22型,A24型)及6種B型(B1-B6型)、伊科病毒(Echovirus)共30型(1至33型,但8、10及28型除外)及腸病毒(Enterovirus)(68型~)等60餘型,近年來又陸續發現多種型別,依據基因序列分析結果將之重新歸類,分為人類腸病毒A、B、C、D(Human enterovirus A、B、C、D)型,其中腸病毒71型被歸類於人類腸病毒A型。在所有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之外,以腸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最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此病毒是在1969年美國加州的一次流行中首次被分離出來,當時引起很多無菌性腦膜炎與腦炎的病例。此後包括澳洲、日本、瑞典、保加利亞、匈牙利、法國、香港、馬來西亞等地都有流行的報告,台灣在十幾年前也曾經流行過,可見此型腸病毒的分布是全世界性的。
    腸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臺灣地處亞熱帶,全年都有感染個案發生,所以腸病毒感染症儼然已是台灣地區地方性的流行疾病之一。依據臺灣地區歷年監測資料顯示,幼童為感染併發重症及死亡之高危險群體,重症致死率約在3.8%至25.7%之間。引起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型別以腸病毒71型為主,克沙奇病毒居次;一般腸病毒感染主要常見症狀為手足口病或泡疹性咽峽炎。
由全國五百餘個定點醫師監視系統資料顯示,腸病毒疫情每年約自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後,即緩慢降低,而後於9月份開學後再度出現一波流行。以年齡層分析,患者以5歲以下幼童居多,約佔所有重症病例90%;在死亡病例方面,以5歲以下幼童最多。

    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在發病前數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

    腸病毒潛伏期為2到10天,平均約3到5天。腸病毒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多數感染者(約50﹪至80﹪)沒有症狀,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少數會出現一些特殊的症狀,包括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心肌炎等。

    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但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有效降低感染的機

會。

一、預防方法:

(一)、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以肥皂正確洗手(濕、搓、沖、

       捧、擦)五分鐘,可將病毒量減少到百分之一至萬分之一。

(二)、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

(三)、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

(四)、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五)、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六)、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

(七)、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八)、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

(九)、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

二、消毒方法:

  (一)消毒方法的選用:

   1、腸病毒對酸及許多化學藥物具抵抗性,如抗微生物製劑、清潔消毒劑及

      酒精,均無法殺死腸病毒。

   2、醛類、鹵素類消毒劑(如市售含氯漂白水)可使腸病毒失去活性。

   3、腸病毒於室溫可存活數天,4℃可存活數週,冷凍下可存活數月以上,

      但在50℃以上的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所以食物經過加熱處理,或

      將內衣褲浸泡熱水,都可減少腸病毒傳播。

   4、乾燥可降低腸病毒在室溫下存活的時間。

   5、紫外線可降低病毒活性。

 (二)含氯漂白水之使用方法(使用時請穿戴防水手套並注意安全):

   1、一般環境消毒,建議使用500ppm濃度之漂白水。

   2、針對病童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之物品或表面,建議使用1000ppm之漂白

     。

   3、以泡製500ppm含氯漂白水為例:

      (1)取巿售家庭用漂白水(濃度一般在5到6%)5湯匙(一般喝湯用

           的湯匙,約15至20cc)。

      (2)加入10公升的自來水中(大寶特瓶每瓶容量1,250cc,8瓶即等

           於10公升),攪拌均勻即可。

 (三)環境消毒重點:

   1、不需要大規模噴藥消毒。

   2、只需對於常接觸物體表面(門把、課桌椅、餐桌、樓梯扶把)、玩具、

      樂設施、寢具及書本做重點性消毒。

   3、清洗完畢的物體可移至戶外,接受陽光照射

傳染病不可能在人群社會絕跡。認識腸病毒,了解腸病毒,就知道怎樣去面對它與預防感染。腸病毒雖多,但是秋冬季節到來,其它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例如: 流感)仍很多,所以必需認識它,並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與正確的醫療常識,才能保障個人的最佳健康。

防止腸病毒感染的擴大與流行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希望家長、師長與醫療人員共同合作一起對抗腸病毒。同時作機會教育,讓大家一起學到如何面對腸病毒,更進而學會如何預防其他疾病,讓每個人都變成防疫尖兵,這樣何懼各種新興傳染病呢?

資料參考來源: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

圖2

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