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期:102-04-01

長期照顧管理中心  張贏之

一、  前言

民國98年12月底,台灣65歲以上老人人口為2,457,648人,佔總人口的10.63%,依失智症社區盛行率計算,社區中約有約近12萬失智老人,佔老年人人口的4.8%。加上長照機構之3萬多名失智老人,並加上65歲以下推估失智人口2萬多人,台灣總失智人口超過17萬人。金門地區65歲以上占總人口已超過百分之十二,因此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老人失智人口將愈來愈多,對失智症疾病照顧知識不足,延遲就醫,可善用地方資源提,提升更好的照顧品質。

二、   失智症介紹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很多家屬都以為患者是老番癲、老頑固,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因而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但是事實上他已經生病了,應該要接受治療。
失智症(Dementia)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

在失智症的分類上,大致分為兩類:退化性、血管性,但患者有時會存在兩種或以上的病因,最常見的則是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

(一)   退化性失智症

1.阿茲海默症:早期病徵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屬進行性退化並具不可逆性;為神經退化性疾病,其腦部神經細胞受到破壞,臨床病程約8-10年

2.額顳葉形失智症: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特性為早期即出現人格變化和行為控制力的喪失,常常會有不合常理的行為舉動,或是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例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漸進性退化現象。平均好發年齡五十歲以後。

3.路易氏體失智症:為第二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在早期就可能會伴隨著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現象。此外則會有比較明顯的精神症狀,例如: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情緒不穩或疑心妄想等症狀發生,平均好發年齡七十歲以後。

4.其他還有像是亨廷頓氏症(Huntington’s Disease)等等所造成的失智症。

(二)血管性失智症

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是造成失智症的第二大原因。一般有中風後血管性失智症、小血管性失智症。中風之病人若存活下來,約有5%的病人會有失智症狀,追蹤其五年,得失智症的機會約25%。其特性是認知功能突然惡化、有起伏現象、呈階梯狀退化,早期常出現動作緩慢、反應遲緩、步態不穩與精神症狀。

三、失智症的病程

失智症是一個進行性退化的疾病,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症狀,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定,有個別差異。瞭解疾病的病程與症狀,可以幫助患者、家屬預做準備,以因應疾病帶來的生活變化。

以下針對失智症病程的發展列出可能會有的行為症狀。

 

初期

中期

末期

項目

症狀輕微,常常被忽略而延誤就診

生活能力繼續下降,對日常生活事物的處理上變得更為困難

幾乎完全依賴他人照顧

遺忘

1. 常忘了東西放在哪裡。

2. 時常在找東西。

3. 忘記跟別人之間的約會。

4. 忘記別人跟他講過的事情。

5. 比較不能記住最近發生的事情。

6. 弄不清楚現在是幾年幾月幾日。

 

1. 忘記已發生過的事情,例如:是否吃過飯、洗過澡。

2. 重複問同樣的問題。

3. 對於辨認人物、認識環境和區分時間等更加困難。

4. 遠期和近期的記憶減退,日趨嚴重。

 

1. 忘記身旁熟悉的人、事、物,甚至包括一些長期記憶。

2. 記憶嚴重喪失,不記得生命中重要的事情。

3. 可能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

 

誤認

只有在光線照明不佳陰雨、夜間才容易發生誤認現象。

1. 時空錯亂,分不清早晨與黃昏與季節。

2. 誤以為自己的家人或配偶是別人偽裝的,因而想趕走照顧他的配偶或家人。

3. 以為目前所處的環境並非自己的家,常會吵著『我要回家』。

 

1. 現實感消失,例如把電視裡播放的戲劇誤認為真,甚至會去攻擊電視機。

2. 看到鏡子、反光物、窗戶中自己的倒影,會誤以為是別人,與之對話。

 

情緒轉變

情緒起伏比以前大,例如:會因遍尋不著想要的東西而生氣。

有激動的行為,胡思亂想,突然發怒、大哭大叫等。

1. 可能會因無法表達或聽不懂意思而生氣。

2. 情緒表達困難

個性

1. 變得猶豫不決,對事情難以下決定。

2. 變得多疑、猜忌。

3. 變得膽小、內向。

4. 變得孤僻、暴躁、愛發脾氣。

對事情和語言的理解力、情緒控制力薄弱更容易發脾氣、受到挫折。常常與家人或照護者衝突。

變為更為依賴,認知、記憶功能持續退化,個性表達不明顯。

言語表達

1. 言語表達出現困難,講話不如以前流暢。

2. 想不起來要講什麼或想不起來某件物體的名稱。

1. 說話字句變少,內容貧乏。

2. 言語表達不連貫,缺乏邏輯性。

3. 慢慢失去閱讀及語言能力。

1. 幾乎不說話或只重複某句固定的話。

2. 語言能力下降,說話無法理解或不相關,無法與他人應對。

迷路

1. 在不常去的地方會迷路。

2. 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會下錯站。

 

1. 在住家附近或熟悉的地區也會走失。

2. 搞不清楚方向,無法自己出門搭車,容易迷路。

幾乎已無法自行外出

妄想

1. 懷疑配偶不忠。

2. 憂心會被家屬遺棄。

3. 被迫害妄想,認為鄰居會傷害他或偷他東西。

同左,除頻度較高外,更容易因妄想引發繼發性的語言與肢體暴力。

無法表達

不恰當行為

1. 重複動作,例如不斷地把東西收進櫃子又拿出來等。

2. 同樣問題重複問很多遍。

 

1. 亂藏東西,把一些沒用的東西,甚至垃圾藏起來,或者把脫鞋放進棉被裡等。

2. 可能因為妄想的內容或照護者不適當的回應,而被激怒,產生言語恐嚇,甚至暴力行為。

3. 缺乏判斷力和理解力,在公共場所出現不適當的舉動。

完全依賴他人照顧,無不恰當行為之反應。

 

漫走

1. 坐立不安,不停走動。

2. 想要離開家裡到外面去。

同左,但嚴重度較高。受阻時容易發生衝突。

肢體功能減退,容易跌到發生意外。

睡眠障礙

日夜顛倒,夜間起來遊走或從事其他活動。

日夜顛倒,可能整夜不睡,白天嗜睡。

日間節奏紊亂,白天睡眠次數時間更長。經常打盹,睡眠能力與清醒能力退步。

行動能力障礙

1. 變得不愛出門。

2. 對之前從事的活動顯得興趣缺缺。

無法順利出門到達目的地,甚至在家中開始找不到廁所、自己的臥室。

1. 行走困難。

2. 需藉助輪椅行,甚至臥床不起。

3. 無法坐立、站立。

飲食障礙

1. 吃過了之後還表示要再吃東西。

2. 飲食方面可能需要別人協助

1. 無法備餐,需他人協助。

2. 飲食不正常:重複要食情形較嚴重

1. 無法自己進食。

2. 拒絕飲食。

3. 可能會有吞嚥困難。

生活障礙

1. 對於複雜的生活功能發生障礙,例如錢財管理出錯、烹調能力下降等。

2. 對器物的使用能力下降。例如時常打錯電話等。

3. 判斷力和工作能力逐漸減退。

1. 很難獨自完成煮飯、清潔、購物等。

2. 失去使用日常用具的能力,例如洗衣機、冷氣機、遙控器等。

完全無法獨立生活,失去自我照顧能力。

 

穿衣及個人衛生問題

在選擇衣服上顯得猶豫不決。

1. 如上廁所、洗澡等需要他人協助。

2. 無法適當的穿衣或處理衣物,例如天氣很冷時只穿了一件短袖、髒衣服當乾淨衣服穿等。

3. 會開始有失禁的情形。

1. 大小便失禁。

2. 穿衣無法自理。

 

四、    失智症的治療

(一)藥物治療

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癒失智症,藥物大多以症狀療法維持症狀,讓病人減緩退化的速度,不要那麼快的惡化下去,因此預防失智症就成為大眾關心的議題。今預防失智症的研究中,多數以阿茲海默症為主,而隨著失智症研究不斷的進展,我們也越來越瞭解有助於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因素。

(二)非藥物治療

藉由環境的調整(熟悉的、穩定的、有安全感的)、活動的安排、溝通方式的改變、認知訓練、懷舊療法、亮光、按摩、音樂治療、芳香療法、寵物治療、藝術治療等非藥物照顧方法,也能改善失智患者精神行為症狀。

     1.懷舊治療

透過團體的方式,藉由對過去事物及經驗的回憶而增加患者語言表達、人際互動、改善情緒,延緩病情的一種治療方式。回想與分享個人人生經歷的過程,可透過團體懷舊過程,鼓勵並支持失智老人的人際互動並鼓勵失智老人有組織地回想、討論並分享過往的事情及經驗,以增加自己的信心、自尊,進而減輕憂鬱情緒,緩解症狀。

2.音樂治療

運用音樂本身做媒介來改善患者情緒、促進語言溝通進而延緩病情的一種治療模式,藉簡單樂器之使用、歌詞解說等方法提供患者正向刺激,延緩疾病之退化。

3.藝術治療

運用教材及繪畫、拼貼、彫塑等方法與失智症者互動,提供感官刺激及自我表達機會;透過失智者陳述分享其作品,促進語言表達及成就感;在製作的過程,成員間相互協助形成良好人際互動、增進人際之滿足,參與活動動機提昇進而減緩退化。

4.認知治療

運用輔助教具、日常生活器具或其他自製器材、海報等,設計認知活動,減緩認知功能退化。過程常搭配結合感官刺激、現實導向活動。認知功能障礙為失智症的主要症狀,認知訓練希望即使在疾病的影響下,仍然可以藉由日常活動的重新安排建立參與活動的習性,以保持最大可能的獨立功能並面對調適失智症帶來的困擾。

 

五、如何預防失智症

1.多動腦

2.多運動

3.多攝取蔬果、豆類、堅果、未精製穀類(維生素C、  E及 B群);多攝取深海魚類(omega-3       

     脂肪酸)

4.多社會參與與人群互動

5.避免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

6.避免肥胖

7.避免頭部外傷(腦部曾經受到重創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倍以上)

8.避免抽菸(抽菸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相對風險上升近2倍)

9.避免憂鬱(研究顯示曾罹患憂鬱症者,其相對風險值約為無憂鬱病史者之2倍)

 

六、結論

    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分析,民國100年(1月至8月) 全國領有身心障礙手冊之失智病人為33,791人。照顧者多為配偶、子女、媳婦等家庭成員或外籍看護工,有七成五的照顧者年齡大於45歲,更有八分之一諮詢者年過75,最老的是95歲,這突顯了高齡化社會,「老」老人還需照顧「中」老人的現時窘境。我國長期照顧政策發展目標,讓有照護需求的長者能延長留在家庭與社區中的時間,保有尊嚴而獨立自主的生活,減少過度機構化,降低照護成本(詹火生、林青璇,2002)。在失智症初期,許多民眾對失智症不了解而忽略早期症狀,認為是記憶力變差、忘東忘西、日夜顛倒、個性改變是自然老化的現象,其實早期發    

現可以藉由藥物減緩症狀及延緩病程。

    中國倫理重視倫理孝道,認為年老生病的長者應在家中為子女照顧,照顧者所承受的壓力往往被忽視,因此我國積極推廣長期照護,提供長照八大項服務,幫助失能者維持獨立的生活能力及尊嚴;讓照顧者得到最大的心理支持。

    2011年全國失智症人口之中,65歲以上占了88%,而金門地區老年人口占金門總人口約14%,可知金門地區失智老人是醫療照顧一大問題,如何讓名眾對失智症多一份認識,多一份了解,可提升年長者的生活品質及尊嚴。

 

參考文獻

阮玉梅等人﹙民89﹚長期照護,79-158頁,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李宗海、陳獻宗。﹙2000﹚失智症簡介,當代醫學,27﹙6﹚:12-16。

韋淑玲。﹙2001﹚探討介入對改善民眾在失智症之事及態度之成效。慈濟大學護理學研究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