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期:102-04-02

                                                                       副局長  李金治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金門縣基層員警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壓力調適與體重過重之間的關係,以金門縣二線二星以下基層員警為研究母群體,採橫斷式研究並利用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及資料蒐集,取得有效問卷共193份,回收率98.46%。以SPSS18.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研究對象之飲食習慣及壓力調適皆屬中上程度。二、教育程度為大學以上、單身者、工作年資10年以下者、工作單位為刑警少年隊者、沒有吸菸者,其飲食習慣、壓力調適較佳。三、研究對象體重過重(含肥胖)者佔64.2%;飲食習慣、壓力調適與體重過重呈現顯著負相關。四、研究對象教育程度、是否吸菸、飲食習慣、壓力調適等變項可有效預測體重過重;研究對象是高中職者、吸菸者、飲食習慣愈差者、壓力調適情形愈差者,其體重傾向過重。

本研究依結論提出對警察職場健康促進推動單位之建議,以期促進基層員警身心健康,提昇生活品質。

關鍵字: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壓力調適、體重過重

 

壹、前言

肥胖一種複雜的疾病,影響不同年齡層和社會經濟層的民眾。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2011年的資料指出,全球在2008年大約有15億成人(≧20歲)體重過重,男性肥胖人口超過4億,女性肥胖人口接近6億人口(WHO,2011)根據20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調查顯示,我國成人過重和肥胖比率達44.1%,其中男性比率為50.8%,女性比率為36.9%(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1a)。肥胖已被證實是部份慢性疾病的危險因子(Ko, Chan, Cockram,& Woo, 1999;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2004);體重過重及肥胖和高血壓、高血脂、痛風、糖尿病、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有高度相關(尤嫣嫣,1999;王建楠、吳重達,2003;劉家鴻、吳岱穎、郭冠良、陳建志、林光洋、黃惠娟,2005;陳敏雯,2006;胡曉雲,2008;吳思賢,2009;Must, Spadano, Eugenie, Alison, Colditz,& William,1999;WHO,2005;Snow, Barry, Fitterman, Qaseem,& Weiss,2005;Antal, Nagy, Regoly-Merei, Biro, Szabo,& Rabin,2006),肥胖同時也增加死亡的風險(Manson, Willett, Stampfer, Colditz, Hunter, Hankinson, Hennekens, & Speizer,1995;Baik, Ascherio, Rimm, Giovannucci, Spiegelman, Stampfer, & Willett,2000;Hensrud, & Klein,2006)。國人十大死因中有七項死因與肥胖有關,包括惡性腫瘤(大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慢性腎臟病等,此外,肥胖還可導致退化性關節炎、代謝症候群等(楊宜青、張智仁,2007;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1a)。肥胖與慢性病所引發的慢性病至少佔醫療支出約2.9%,而其造成的疾病、失能以及對生產力的影響更是難以計數(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1)。

造成體重過重及肥胖的因素包括遺傳、低熱量消耗、攝取高熱量食物,以及環境因素(曾美智,2002;Hill & Melanson, 1999;Al-Quaiz,2001)。飲食習慣中,造成肥胖的原因有不食用早餐(胡倖慈,2009)、早餐外食、油炸食品(張綠絹,2006;呂惠珠,2002)、不合理的飲食結構、高糖高脂高熱量低纖維飲食(江姿瑩,1997;邱秀珍,2004;Rolls,1994)、肉類攝取過多,蔬菜水果攝取過少(鄒孟婷、鄒孟文,2003;Herry, Lilith, Carmen, Eugenia, Michael,& Clark,1997)、飲用含糖飲料等(陳世爵、李孟智、孫國丁、賴金蓮、沈坤泰,2009;葉麗芳、陳政友、郭李堂,2009;Giammattei, Blix, Marshak, Wollitzer & Pettitt, 2003;Jame, Thomas, Cavan, & Kerr,2004)。此外,身體活動與肥胖互為因果(張綠絹,2006),缺乏適度的運動與肥胖有關(陳世爵等,2009;陳麗婷,2010;Sundquist,& Johansson, 1998),國家衛生研究院(2001a)指出,不運動對體重過重或肥胖的影響比飲食過量更為嚴重。但也有研究發現不同肥胖度之身體活動量並無顯著差異(黃茜莉,2002;陳冠如,2004)。而研究也發現壓力會引發焦慮、憂鬱等情緒反應,進而改變飲食行為、食慾增加,或以吃做為補償,導致體重增加(尤嫣嫣,1999;Jacobs,1994;Sherwood,Jeffery & Wing, 1999)。

在人口學特質方面,肥胖盛行率與年齡呈正相關(張天鈞,2000;呂惠珠,2002;鄒孟婷等,2003;王麗雲、曾泓富、王慧卿、張玉珍,2003;陳敏雯,2006;杜富華,2008;Marques,& Dias,2005;Jacoby, Goldstein, Lopez, Nunez,& Lopez,2003;Wyatt, Winters,& Dubbert,2006)。婚姻狀態,單身者較已婚及同居者肥胖機率低(陳敏雯,2006;Sundquist,& Johansson,1998;Wardle, Waller,& Javis,2002)、肥胖與吸菸呈正相關(呂惠珠,2002;陳敏雯,2006;Sundquist & Johansson,1998);而肥胖與教育程度(呂惠珠,2002;鄒孟婷等,2003)及社經地位之間則呈現負相關(陳敏雯,2006;Jerry & French,1996)。也有研究顯示,在已開發中國家收入與體重呈負相關,然開發中國家則體重和收入呈正相關(sobal,& Stunkard,1989)。

警察工作是一個高壓力的職業,根據研究顯示警察職業特性為不確定性、不可預測性,與危險性皆高(林家興,1999);由於工作需要24小時輪值,日夜顛倒的工作習性,飲食、運動等日常生活容易受到影響。國家衛生研究院(2001b)指出生活不規律、飲食失衡、身體活動量少等,會影響熱量的攝取與消耗,因而導致肥胖的發生。又根據警政署統計,2007年在職因病死亡的警務人員一共有36人,其中大多是由肥胖所衍生的疾病,警政署為維護員警身體健康,鍛鍊精壯的體能,於2008年推行「員警精壯減重計畫」,根據警政署在2008年之「員警精壯減重情形」報告指出,全國各警察機關(含警政署所屬機關、學校及各縣市警察局)警察人員有62,508人,發現肥胖者(BMI≧27)計有19,248人,佔30.46%,過重(24≦ BMI<27)者計有21,189人,佔35.26%,合計員警體重超過標準者佔測量人數六成五。

此外,基層員警的工作分為治安與交通兩大部分,勤務內容包括值班、備勤、巡邏、臨檢、路檢、守望、交通整理、家戶訪問、特種勤務及處理各種集會遊行等。由於工作需要24小時輪值,因此,飲食、運動等日常生活容易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到壓力調適及健康狀況。黃啟澤(2009)探討台北市基層員警的健康生活型態之現況及其相關因素,發現研究對象飲食習慣在「每天至少吃2種以上水果」、「攝取高纖維質的食物,如全麥麵包、番薯、糙米飯等」及「有吃宵夜的習慣」表現最差;而飲食習慣的主要預測變項為「性別」及「身體質量指數BMI」,且研究對象是女性、身體質量指數BMI越低者,其飲食習慣越佳。

金門縣為臺灣的離島,基層員警中有近四成由臺灣本島遠赴離島服務,加諸長期與家人聚少離多,在勤餘時間又缺乏適當的休閒活動,以適時宣洩減輕員警工作壓力及職業倦怠(江守寰,2005)。從事高壓力的工作者,比一般人容易出現低活力、心理健康及身體疼痛等健康問題(Karasek等人, 1998)。由於警務工作的複雜與繁重,其工作壓力、飲食習慣、運動習慣等有其特殊性,值得深入探討。因此,本研究以金門縣基層員警進行研究,以建構未來此一職場健康促進活動之基礎。綜合上述相關探討,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變項、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及壓力調適與體重過重現況。

二、探討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變項與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壓力調適、體重過重之關係。

三、探討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變項、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壓力調適對體重過重之預測力。


貳、材料及方法

本研究採橫斷式調查研究,來探討研究對象之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壓力調適與體重過重之關係。

一、     研究架構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架構圖如圖1所示,依據研究架構可知,本研究之解釋變項包含個人背景變項、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壓力調適,依變項則為體重過重。

圖二

圖1研究架構圖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母群體為金門縣警察局及所屬2個分局及6個分駐派出所二線二星以下,且實際擔任基層之外勤工作,直接與民眾接觸,每日均需處理或擔任與警察任務有關工作之基層員警,共202人為研究對象。

透過至各分局、分駐派出所,由研究者說明研究目的、徵求受試者填答意願、並告知如何填答問卷及施測過程之注意事項後,開始進行問卷填答。共計發出問卷為202份,回收196份,有效問卷為193份,有效填答率98.46%。其中,有效問卷包括分駐派出所69名,偵察隊19名,警備隊20名,分局各組30名,刑警大隊16名,少年隊5名,保安隊21名,交通隊13名。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依研究架構為基準,並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以黃啟澤、陳政友(2009)發展之「健康生活型態調查問卷」為研究基礎,取得其同意後,採用「飲食習慣量表」、「壓力調適量表」,及「運動習慣量表」4題,再加入個人背景變項等,設計而成本研究問卷。本研究問卷中飲食習慣量表、運動習慣量表、及壓力調適量表之Cronbach’s α值分別.89、.85及.93,表示有很高的內部一致性。問卷內容包含五大部分,內容、計分說明如下:

 (一) 飲食習慣量表

飲食習慣量表包括食物的選擇及飲食型態,共計16題。其計分方式採五點計分,由「從未如此」、「很少如此」、「有時如此」、「經常如此」、「總是如此」分別給1至5分,總分由16至80分。本項分數越高,表示其飲食行為越好;分數越低,則反之。

(二) 運動習慣量表

運動習慣量表共計4題,其計分方式採五點計分,由「從未如此」、「很少如此」、「有時如此」、「經常如此」、「總是如此」分別給1至5分,總分由6至30分。分數愈高,表示其運動狀況愈好;分數越低,則反之。

(三)壓力調適量表

壓力調適量表,共計16題。其計分方式採五點計分,由「從未如此」、「很少如此」、「有時如此」、「經常如此」、「總是如此」分別給1至5分,總分由16至80分。分數愈高,表示其壓力調適能力愈好;分數越低,則反之。

(四)個人背景變項

包括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工作單位、是否有吸菸等項。

(五)體重過重

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為身高體重相對指數,適合用於預估身體組成,尤其是體脂肪,是評定肥胖的指標。依據研究對象的身高、體重,計算出身體質量指數(BMI),計算公式如下:身體質量指數=體重(公斤)/身高2(公尺2)。然後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公佈的理想體重BMI範圍為18.5-23.9 kg/m2,低於18.5 Kg/m2為過輕,24 kg/m2 ≤BMI<27 kg/m2為體重過重,BMI≧27 kg/m2為肥胖標準(國民健康局,2011b)。本研究以BMI≧24 kg/m2為體重過重。

四、統計方法

在蒐集問卷後,以SPSS for Windows 18.0進行統計分析。以描述性統計呈現次數、百分率描述類別型變項;以平均數、標準差描述等距變項。再以推論性統計包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點二系列相關及邏輯斯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參、結果與討論

一、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變項的分佈

本研究對象全數為男性,年齡分佈從21歲至61歲,平均年齡為39.46歲,標準差為9.31。年齡以36歲至40歲最多,有67人(34.7%),其次依序為41至50歲者有60人(31.1%)、35歲以下有53人(27.5%)、51歲以上有13人(6.7%),整體而言研究對象年齡以36-50歲居多,約占六成五。工作年資平均為16.80年,標準差為9.03,以工作15年以上者居多,共139人(72%),其次依序為10年以下有28人(14.5%)、11-14年有26人(13.5%)。教育程度以專科為多,有111人(57.5%)、大學以上51人(26.4%),高中職有31人(16.1%)。婚姻狀況方面以已婚的居多,共158人(81.9%),單身者為35人(18.1%)。在吸菸方面有吸菸習慣(每天至少一支且已持續30天以上)有76人(39.4%)。在職務方面,以非主管職為多,有169人(87.56%)、主管職有24人(12.44%);工作單位方面,將工作性質類似者加以合併,將「分駐所」與「偵察隊」合併為「分駐偵察隊」、「警備隊」與「保安隊」合併為「警備保安隊」、「分局各組」與「交通隊」合併為「分局交通隊」、「刑警大隊」與「少年隊」合併為「刑警少年隊」,其中以「分駐偵察隊」人數為多,有88人(45.6%),其次依序為「分局交通隊」有43人(22.3%)、「警備保安隊」有41人(21.2%)、「刑警少年隊」有21人(10.9%)。

在體位部分,研究對象整體身體質量指數(BMI)平均為25.42,標準差為3.52。其中,理想體重者有64人(34.8%)、體重過輕者有2人(1.1%)、 體重過重有68人(35.2%)、肥胖59人(29%),整體而言,研究對象以體重過重(含肥胖)者居多,共127人(64.2%)。本研究對象整體體重過重比率與全國警察之體重過重35.26%,及肥胖率30.46%(內政部警政署,2008)相當。但遠高於全國男性成人體重過重(含肥胖)比率的50.8%(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1),除可能影響值勤的敏捷性,體重過重更是罹患慢性病的危險因子,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議題。

二、研究對象之飲食習慣

「飲食習慣」此一項目分數越高,代表飲食習慣越好。研究對象得分總平均值3.35,標準差為.91。由表1可知,研究對象在飲食習慣得分最高的三項分別為:「每天吃五榖雜糧類的食物(如米飯、麵)」、「我每天都吃早餐」及「吃高油脂的零食,如洋芋片、可樂果等」;得分最低的三項分別為:「每天至少吃2種以上水果」、「攝取高纖維質的食物,如全麥麵包、番薯、糙米飯等」及「有吃宵夜的習慣」。由於研究對象工作環境身處離島,再加上採日夜間輪班制,工作時間不固定,造成飲食習慣不正常,導致「每天至少吃2種以上水果」、「攝取高纖維質的食物,如全麥麵包、番薯、糙米飯等」明顯偏低,而吃高油脂的零食及吃宵夜的習慣則明顯偏高。

研究對象之飲食習慣屬中上程度,此外,本研究對象飲食習慣與黃啟澤(2009)探討台北市基層員警的健康生活型態之研究結果相似,顯示不論城鄉差異,基層員警之飲食習慣在最高及最低的三項飲食行為是一致的,此可能與基層員警的工作特性有關。

三、研究對象之運動習慣 

「運動習慣」此一項目分數越高,代表運動習慣越好。由表2可知,研究對象得分總平均值2.75,標準差為.99。研究對象在運動得分最高的三項依序為:「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中,如以走樓梯替代搭電梯、步行至捷運站等增加行走、活動方式的情形」、「擬定並遵循自己的運動計畫」、「每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持續20-30分鐘,且有出汗」。研究對象會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中,如以走樓梯替代搭電梯、步行至捷運站等增加行走、活動之方式者有59人(30.6%);每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持續20-30分鐘有50人(25.9%),會參加運動相關課程28人(14.6%)。而值得關切的是研究對象未從事規律運動(每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持續20-30分)有143人(74.1%)。

本研究結果,研究對象有規律運動習慣者僅有25.9%,低於國人的39%(行政院衛生署,2001)及台北市基層員警的45%(黃啟澤,2009)。由於研究對象日夜顛倒的工作習性,運動對部分研究對象來說,確實較為困難。

四、研究對象之壓力調適

「壓力調適」此一項目分數越高,代表壓力調適越好。由表3可知,研究對象得分總平均值3.65,標準差為.91。研究對象在壓力調適得分最高的三項分別為:「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而不隨便妄想他人所擁有的」、「能和親友、同事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及「能自我肯定,並覺得自己有價值」、「能從每一次的挫折中,記取教訓、重新站起。」;得分最低的三項分別為:「很在乎別人的稱讚或肯定」、「認為獲得升遷才是肯定自己的方法」、及「能與親友討論內心困惑的問題」。研究對象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自我肯定等正向特質,整體心理壓力調適屬中上程度;惟或因離島生活及民風保守,在與親友討論內心困惑的問題得分則偏低。

本研究結果在壓力調適得分最高的三項,與黃啟澤(2009)對台北市基層員警的壓力調適結果相似,惟平均值略高於台北市基層員警。


 

表1 研究對象飲食習慣之填答分布情形

題   目

總是

如此

n

(%)

經常

如此

n

(%)

有時

如此

n

(%)

很少

如此

n

(%)

從未

如此

n

(%)

平均

標準

1.每天都吃早餐。

56

(29.0)

66

(34.2)

42

(21.8)

29 (15.0)

0

(0)

3.77

1.031

2.三餐定時定量。

24

(12.4)

66 (34.2)

59

(30.6)

37 (19.2)

7 (3.6)

3.33

1.037

3.有挑食的習慣。

8 (4.1)

20 (10.4)

59 (30.6.4)

74 (38.3)

32

(16.6)

3.53

1.021

4.每天吃五榖雜糧類食物(如米飯、麵)。

43

(22.3)

84

(43.5)

49 (25.4)

16 (8.3)

1

(.5)

3.79

0.902

5.每天至少吃3種以上根莖蔬菜。

10

(5.2)

56

(29.0)

82

(42.5)

42 (21.8)

3

(1.6)

3.15

0.872

6.每天至少吃2種以上水果。

5 (2.6)

22

(11.4)

72 (37.3)

78 (40.4)

16 (8.3)

2.60

0.891

7.有吃宵夜的習慣。

13

(6.7)

36 (18.7)

76

(39.4)

54 (28.0)

14

(7.3)

3.10

1.010

8.每天喝足夠的水,包括開水、湯等(至少6-8杯或2000CC以上)。

32

(16.6)

74

(38.3)

64

(33.2)

22

(11.4)

1

(.5)

3.59

0.915

9.攝取高纖維質的食物,如全麥麵包、番薯、糙米飯等。

 

12

(6.2)

32

(16.6)

87

(45.1)

57

(29.5)

5

(2.6)

2.94

0.902

10.吃中、西式速食,如漢堡、薯條、熱狗、泡麵及微波食物等。

4

(2.1)

21

(10.9)

72

(37.3)

91

(47.2)

5

(2.6)

3.37

0.794

11.吃油炸類食物,如炸雞排、鹽酥雞等。

5

(2.6)

20

(10.4)

79

(40.9)

81

(42.0)

8

(4.1)

3.35

0.822

12.吃肥肉、肉燥、香腸等。

5

(2.6)

20

(10.4)

93

(48.2)

67

(34.7)

8

(4.1)

3.27

0.80

13.我吃高油脂的零食,如洋芋片、可樂果等。

3

(1.6)

11

(5.7)

54

(28.0)

101

(52.3)

24

(12.4)

3.68

0.822

14.用餐時習慣另外多加調味料,如辣椒醬、甜辣醬、番茄醬、胡椒鹽等。

9

(4.7)

25

(13.0)

76

(39.4)

73

(37.8)

10

(5.2)

3.26

0.916

15.喝含糖飲料,如可樂、汽水、紅茶、奶茶、咖啡等。

8

(4.1)

29

(15.0)

59

(30.6)

81

(42.0)

16

(8.3)

3.35

0.974

16.吃甜食,如蛋糕、巧克力、糖果、派及餅乾等。

4

(2.1)

25

(13.0)

62

(32.1)

83

(43.0)

19

(9.8)

3.46

0.913

總計

 

 

 

 

 

3.35

0.91

註:n=193





 

表2 研究對象運動習慣之填答分布情形

題   目

總是

如此

n

(%)

經常

如此

n

(%)

有時

如此

n

(%)

很少

如此

n

(%)

從未

如此

n

(%)

平均

標準

1.每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持續20-30分鐘,且有出汗。

11

(5.7)

39

(20.2)

58

(30.1)

74

(38.3)

11

(5.7)

2.82

1.007

2.擬定並遵循自己的運動計畫。

11

 (5.7)

42 (21.8)

67

(34.7)

61

(31.6)

12

(6.2)

2.89

1.002

3.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中,如以走樓梯替代搭電梯、步行至捷運站等增加行走、活動之方式。

9

(4.7)

50

(25.9)

73

(37.8)

55

(28.5)

6

(3.1)

3.01

0.927

4.參加運動相關課程。

3

(1.6)

25

(13.0)

39

(20.2)

81

(42.0)

45

(23.3)

2.27

1.012

總計

 

 

 

 

 

2.75

0.99

註:n =193



 

五、個人背景變項與飲食習慣之關係

本研究對象之飲食習慣得分方面,由表4可知:飲食習慣會因「教育程度」(F2,190=4.25,P <0.01)、「婚姻狀況」(F1,191=5.95,P <0.05)、「年資」(F3,189=3.24,P <0.05)、「工作單位」 (F3,189=3.18,P <0.05) 、及「是否吸菸」(F1,191=2.71,P <0.05)的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異。其中「單身」的得分明顯高於「已婚」、「沒有吸菸」的得分明顯高於「有吸菸」;而「教育程度」經事後檢定發現,「大學以上」的得分明顯高於「專科」;「年資」經事後檢定發現,「10年以下」的得分明顯高於「15-20年」及「21年以上」;「工作單位」經事後檢定發現,「刑警少年隊」的得分明顯高於「分駐偵察隊」及「警備保安隊」。由上所述,表示研究對象教育程度越高、單身者、工作年資越淺、工作於刑警少年隊者、沒有吸菸者,其飲食習慣越佳。

本研究結果,在「婚姻狀況」、「年資」方面,結果與台北市基層員警的調查(黃啟澤,2009)結果不同,本研究結果發現單身、沒有吸菸、工作年資在10年以下,飲食習慣較佳,值得未來的研究再做進一步探討。


 

表3 研究對象壓力調適之填答分布情形

題   目

總是

如此

n

(%)

經常

如此

n

(%)

有時

如此

n

(%)

很少

如此

n

(%)

從未

如此

n

(%)

平均

標準

1.會找時間來放鬆自己。

37

(19.2)

87

(45.1)

52

(26.9)

13

(6.7)

4

(2.1)

3.73

0.920

2.能與親友討論內心困惑的問題。

15

(7.8)

59

(30.6)

69

(35.8)

39

(20.2)

11

(5.7)

3.15

1.015

3.覺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義及有目標。

39

(20.2)

75

(38.9)

63

(32.6)

14

(7.3)

2

(1.0)

3.70

0.909

4.不論工作或升遷是否順暢,均能維持積極向前的心態。

47

(24.4)

77

(39.9)

52

(26.9)

13

(6.7)

4

(2.1)

3.78

0.961

5.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而不隨便妄想他人所擁有的。

66

(34.2)

86

(44.6)

32

(16.6)

7

(3.6)

2

(1.0)

4.07

0.863

6. 面對壓力時,能夠自我調適。

42

(21.8)

90

(46.6)

49

(25.4)

10

(5.2)

2

(1.0)

3.83

0.864

7.能從每一次的挫折中,記取教訓、重新站起。

47

(24.4)

90

(46.6)

45

(23.3)

9

(4.7)

2

(1.0)

3.89

0.864

8.覺得每天都是充滿希望、樂趣及挑戰。

42

(21.8)

78

(40.4)

52

(26.9)

17

(8.8)

4

(2.1)

3.71

0.973

9.能樂於面對生活或工作上的新改變或挑戰。

41

(21.2)

80

(41.5)

56

(29.0)

12

(6.2)

4

(2.1)

3.74

0.934

10.覺得很快樂、不孤單。

38

(19.7)

91

(47.2)

49

(25.4)

14

(7.3)

1

(0.5)

3.78

0.863

11.能和親友、同事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

47

(24.4)

96

(49.7)

42

(21.8)

8

(4.1)

0

(0)

3.94

0.792

12.能自我肯定,並覺得自己有價值。

48

(24.9)

87

(45.1)

47

(24.4)

10

(5.2)

1

(0.5)

3.89

0.858

13.能指出並面對自己的缺點。

36

(18.7)

88

(45.6)

52

(26.9)

16

(8.3)

1

(0.5)

3.74

0.877

14.別人的鼓勵,能幫助克服挫折及壓力。

43

(22.3)

93

(48.2)

46

(23.8)

10

(5.2)

1

(0.5)

3.87

0.837

15.很在乎別人的稱讚或肯定。

30

(15.5)

72

(37.3)

66

(34.2)

19

(9.8)

6

(3.1)

2.48

0.974

16.認為獲得升遷,才是肯定自己的方法。

13

(6.7)

48

(24.9)

58

(30.1)

49

(25.4)

25

(13.0)

3.13

1.131

總平均值

 

 

 

 

 

3.65

0.91

註:n =193




 

表4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與飲食習慣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變 項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值

事後比較

教育程度

 

 

 

 

 

高中職

31(16.1)

2.90

0.82

4.25**

l>‚a

‚專科

111(57.5)

2.89

0.74

l大學以上

51(26.4)

3.25

0.75

婚姻狀況

 

 

 

 

 

單身

35(18.1)

3.27

0.68

5.95*

__

‚已婚

158(81.9)

2.92

0.77

年齡

 

 

 

 

 

35歲以下

53(27.5)

3.14

0.75

2.41

 

__

‚36-40歲

67(34.7)

3.00

0.75

l41-50歲

60(31.1)

2.93

0.80

m51歲以上

13(6.7)

2.53

0.69

年資

 

 

 

 

 

10年以下

28(14.5)

3.84

0.68

3.24*

>l

>m a

‚11-14年

26(13.5)

3.30

0.71

l15-20年

83(43.0)

3.40

0.77

m21年以上

56(29.0)

3.42

0.61

職務

 

 

 

 

 

主管

24(12.44)

2.96

0.70

0.04

__

‚非主管

169(87.56)

2.99

0.78

工作單位

 

 

 

 

 

分駐偵察隊

88(45.6)

2.95

0.82

3.18*

m>

m>‚ a

‚警備保安隊

41(21.2)

2.78

0.70

l分局交通隊

43(22.3)

3.06

0.75

m刑警少年隊

21(10.9)

3.39

0.56

是否吸菸

 

 

 

 

 

否

117(60.6)

3.11

0.77

2.71*

__

‚是

76(39.4)

2.80

0.73

註:1. * P<.05,** P<.01,*** P<.001

    2.a-薛費氏法

 



 

六、個人背景變項與運動習慣之關係

本研究對象之運動得分方面,由表5可知:運動習慣不會因「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年齡」、「年資」、「職務」、「工作單位」、及「是否吸菸」的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異。在教育程度方面(F2,190=0.91,P >0.05)、婚姻狀況(F1,191=0.10,P >0.05)、年齡(F3,189=0.40,P >0.05)、年資(F3,189=1.19,P >0.05)、職務(F1,191=0.30,P >0.05)、工作單位(F3,189=0.67,P >0.05)、及是否吸菸(F1,191=0.80,P>0.05)皆未達顯著水準。由上所述,表示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資料變項與運動習慣均無明顯關係。

本研究結果與黃啟澤(2009)的研究發現不同,其研究發現大學以上教育程度者、工作年資越低者,其運動行為越佳,值得未來的研究再做進一步探討。

 

七、個人背景變項與壓力調適之關係

本研究對象之壓力調適得分方面,由表6可知:壓力調適會因「教育程度」 (F2,190=6.83,P<0.001)、「婚姻狀況」 (F1,191=4.41,P<0.05)、「年資」 (F3,189=3.44,P<0.05)、「工作單位」 (F3,189=6.89,P<0.001)、及「是否吸菸」(F1,191=3.69,P<0.05)的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異。其中「單身」的得分明顯高於「已婚」;「沒有吸菸」的得分明顯高於「有吸菸」;而「教育程度」經事後檢定發現,「大學以上」的得分明顯高於「專科」及「高中職」;「年資」經事後檢定發現,「10年以下」的得分明顯高於「11-14年」、「15-20年」及「21年以上」;「工作單位」經事後檢定發現,「刑警少年隊」的得分明顯高於「分駐偵察隊」、「警備保安隊」及「分局交通隊」。由上所述,表示研究對象學歷越高、單身者、工作年資越淺、工作於刑警少年隊、沒有吸菸者,其壓力調適越佳。

本研究結果在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年資、工作單位與黃啟澤(2009)及黃尹春(2007)的研究結果不同,值得未來的研究再做進一步探討。


 

 

表5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與運動習慣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變 項

人數

平均值

標準差

F值

事後檢定

教育程度

 

 

 

 

 

高中職

31(16.1)

2.57

0.75

0.91

__

‚專科

111(57.5)

2.80

0.84

l大學以上

51(26.4)

2.75

0.82

婚姻狀況

 

 

 

 

 

單身

35(18.1)

2.79

0.81

0.10

__

‚已婚

158(81.9)

2.74

0.82

年齡

 

 

 

 

 

35歲以下

53(27.5)

2.83

0.83

0.40

 

__

‚36-40歲

67(34.7)

2.76

0.82

l41-50歲

60(31.1)

2.69

0.83

m51歲以上

13(6.7)

2.62

0.75

年資

 

 

 

 

 

10年以下

28(14.5)

3.01

0.86

1.19

 

__

‚11-14年

26(13.5)

2.63

0.75

l15-20年

83(43.0)

2.71

0.87

m21年以上

56(29.0)

2.72

0.74

職務

 

 

 

 

 

主管

24(12.44)

2.83

0.78

0.30

__

‚非主管

169(87.56)

2.74

0.82

工作單位

 

 

 

 

 

分駐偵察隊

88(45.6)

2.80

0.85

0.67

 

__

‚警備保安隊

41(21.2)

2.72

0.83

l分局交通隊

43(22.3)

2.78

0.80

m刑警少年隊

21(10.9)

2.52

0.73

是否吸菸

 

 

 

 

 

否

117(60.6)

3.02

0.81

0.80

__

‚是

76(39.4)

3.12

0.82


表6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與壓力調適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變項

人數

平均值

標準差

F值

事後比較

教育程度

 

 

 

 

 

高中職

31(16.1)

3.31

0.66

6.83***

l>

l>‚a

‚專科

111(57.5)

3.36

0.70

l大學以上

51(26.4)

3.77

0.72

婚姻狀況

 

 

 

 

 

單身

35(18.1)

3.69

0.72

4.41*

__

‚已婚

158(81.9)

3.41

0.72

年齡

 

 

 

 

 

35歲以下

53(27.5)

3.59

0.82

0.88

 

__

‚36-40歲

67(34.7)

3.39

0.73

l41-50歲

60(31.1)

3.44

0.68

m51歲以上

13(6.7)

3.36

0.38

年資

 

 

 

 

 

10年以下

28(14.5)

3.84

0.68

3.44*

>‚

>l

>m a

‚11-14年

26(13.5)

3.30

0.71

l15-20年

83(43.0)

3.40

0.77

m21年以上

56(29.0)

3.42

0.61

職務

 

 

 

 

 

主管

24(12.44)

3.59

0.59

0.96

__

‚非主管

169(87.56)

3.44

0.74

工作單位

 

 

 

 

 

分駐偵察隊

88(45.6)

3.34

0.73

6.89***

m >

m >‚

m >l a

‚警備保安隊

41(21.2)

3.39

0.68

l分局交通隊

43(22.3)

3.46

0.71

m刑警少年隊

21(10.9)

4.09

0.51

是否吸菸

 

 

 

 

 

否

117(60.6)

3.61

0.66

3.69*

__

‚是

76(39.4)

3.23

0.76

註:1.* P<.05, *** P<.001

    2.a-薛費氏法

八、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壓力調適與體重過重之關係

由表7所示,研究對象之飲食習慣(rpb=-0.634,P<.001)、壓力調適(rpb=-0.492,P<.01)與體重過重呈顯著負相關,而運動習慣(rpb=-0.006,P.05)與體重過重無顯著相關。由此可知,飲食習慣愈佳、壓力調適愈好,其體重愈正常。

本研究結果,飲食習慣與體重過重呈負相關,與江姿瑩(1997)、邱秀珍(2004)、鄒孟婷等(2003)、黃啟澤(2009)、Rolls(1994)、Herry(1997)研究結果相似。壓力調適與體重過重呈現負相關,與尤嫣嫣(1999)、Jacobs(1994)、Sherwood,et al.(1999)研究結果相似。而運動習慣與體重過重無顯著相關,則與黃茜莉(2002)、陳冠如(2004)研究發現不同肥胖度之身體活動量並無顯著差異結果相似。

表7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壓力調適與體重過重之點二系列相關考驗

量表名稱

飲食習慣

運動習慣

壓力調適

體重過重

飲食習慣

1

-0.031

0.398**

-0.634***

運動習慣

-

1

-0.008

-0.006

壓力調適

-

-

1

-0.492**

體重過重

-

-

-

1

註: * P<.05,** P<.01,*** P<.001

 

 

九、體重過重之重要預測變項

本研究以個人背景變項(包括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工作年資、職務、工作單位、及是否吸菸)以及各主要量表(包括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壓力調適)為預測變項,對依變項(有無體重過重)作預測力分析。由於依變項為類別變項且預測變項超過1個,因此為多元邏輯斯迴歸(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本研究依變項「有無體重過重」是一個二分變項,轉換後,無體重過重為「0」、體重過重為「1」;預測變項為類別變項者也轉換為虛擬變項,在原有類別中指定一個具有比較意義組為參照組(見表8之註3)。為了解預測變項間有無共線性(collinearity),先檢驗其變異數膨脹因素(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及容忍度(Tolerance),當VIF>10或Tolerance<.1時,表示有共線性問題。本研究各預測變項之VIF為1.027~1.155,Tolerance為0.766~0.974,所以各預測變項並無共線性問題。

由表8可知,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變項、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及壓力調適可以有效預測其是否體重過重(Nagelkerke  R=0.757;Omnibusχ12 =154.82, P<.001;Hosmer-Lemeshow χ = 7.296,P>.05 )。其中,主要預測變項為「教育程度」(β=-2.005, OR=0.135,Wald χ=5.265 , P<.05)、「是否吸菸」(β=1.781, OR=5.934, Wald χ=7.596, P<.01)、「飲食習慣」(β=-4.974, Wald χ=29.421, P<.001)、「壓力調適」(β=-2.343, Wald χ=17.001, P<.001),其中以「飲食習慣」最具有解釋力。資料顯示,研究對象是高中職者、吸菸者、飲食習慣愈差者、壓力調適情形愈差者,其體重傾向過重。另由勝算比(Odds Ratio)來看,教育程度為高中職者其體重過重的比率是大學以上者的7.41倍;而吸菸者體重過重的比率是不吸菸者的5.934倍。

由此可知,研究對象教育程度、是否吸菸、飲食習慣及壓力調適等變項可以有效預測體重是否過重。此結果在教育程度與體重過重的關係,與呂惠珠(2002)、鄒孟婷等(2003)的研究發現,教育程度愈高,肥胖的機率明顯較低結果一致。另外,吸菸與體重過重的關係,也與呂惠珠(2002)、陳敏雯(2006)、及Sundquist & Johansson(1998)的研究結果相似。


 

表8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壓力調適對體重過重之邏輯斯複迴歸分析

預測變項

β

標準誤

(S.E.)

Wald χ

勝算比

(OR)

教育程度

 

 

 

 

專科

-2.098

1.109

3.579

0.123

大學以上

-2.005

0.874

 5.265*

0.135

婚姻狀況

-0.940

0.695

1.830

0.391

工作年資

0.009

0.040

0.046

1.009

職務

-0.354

0.676

0.275

0.702

工作單位

 

 

 

 

警備保安隊

-0.128

0.978

0.017

0.879

分局交通隊

-0.554

1.052

0.277

0.575

刑警少年隊

-0.005

1.011

0.001

0.995

是否吸菸

1.781

0.646

 7.596**

5.934

飲食習慣

-4.974

0.917

  29.421***

0.007

運動習慣

-0.087

0.337

0.066

0.917

壓力調適

-2.343

0.568

17.001***

0.096

註:1. Nagelkerke R=0.757,整體模式適配度檢定Omnibusχ= 154.82,P<.001;Hosmer-Lemeshowχ=7.296,P>.05

    2. * P<.05,** P<.01,*** P<.001

    3.各變項參照組如下:教育程度為「高中職」、婚姻狀況為「單身」、職務為「非主管」、工作單位為「分駐偵察隊」、是否吸菸為「否」、有無體重過重為「無」。 



肆、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探討金門縣基層員警之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及壓力調適與體重過重之關係,依據前述之研究結果,歸納結論及建議如下:

一、結論

(一)、本研究對象全數為男性,以36-50歲居多,約占六成五;工作年資以15年以上者居多,共139人(72%);教育程度以專科以上為多,有162人(83.9%);已婚者為多,158人(81.9%);有吸菸習慣76人(39.4%);非主管職居多,有169人(87.56%)。飲食習慣及壓力調適皆屬中上程度;每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持續20-30分鐘有50人(25.9%);體位以體重過重(含肥胖)者居多,共127人(64.2%)。

(二)個人背景變項中,教育程度為大學以上、單身者、工作年資10年以下者、工作單位為刑警少年隊者、沒有吸菸者,其飲食習慣及壓力調適較佳。飲食習慣、壓力調適與體重過重呈現顯著負相關。

(三)研究對象教育程度、是否吸菸、飲食習慣及壓力調適等變項可有效預測體重過重;研究對象是高中職者、吸菸者、飲食習慣愈差者、壓力調適情形愈差者,其體重傾向過重。

二、建議

(一)、推動職場健康促進的建議

本研究對象整體體重過重(含肥胖)比率達六成四,與全國警察的過重比率六成五相當,但遠比全國男性成人體重過重比率的50.8%(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1a)為高,除可能影響值勤的敏捷性,體重過重更是罹患慢性病的危險因子,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議題。

根據本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對象其飲食習慣愈好、壓力調適愈好者,體重過重的情形愈少,但教育程度低、吸菸者其體重過重的情形愈多。因此,在推動職場健康促進方面,應加強健康飲食概念、防制菸害,及壓力調適等課程設計,提供員警均衡飲食、戒菸,及正向因應壓力能力之相關衛生教育。此外,教育程度與與體重呈顯著負關係,因此可針對教育程度較低的員警加強衛教,有助於基層員警維持理想體位、以促進身心健康。

(二)、未來學術研究的建議

台灣地區目前針對員警進行之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壓力調適與體重過重的關係探討不多,本研究中雖然有不錯的信、效度,但可能因地域性之文化差異,無法完整呈現所欲測量之內涵,因此,建議未來研究者若能建構適合台灣的本土性量表,則所得的結果將更具有意義。

伍、研究限制

本研究限於研究經費、人力與時間,僅選取服務於金門縣警察局之基層員警為樣本進行研究分析,形成研究推論上的限制,建議未來可擴大研究地區,方能對整體基層員警體重過重之影響因素有更全面的了解。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內政部警政署(2008)。2008年2月份署務會報「員警精壯減重情形報告」。

內政部警政署(2009)。98年警政工作年報。2011年2月21日摘自內政部警政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npa.gov.tw/

內政部警政署(2011)。警政署活動特區。2011年2月21日摘自內政部警政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ct?xItem =40576&ctNode=12309&mp=2。

王建楠、吳重達(2003)。兒童與青少年肥胖。當代醫學,30(9),77-86。

王麗雲、曾泓富、王慧卿、張玉珍(2003)。成人肥胖、肥胖型態與血脂、血糖及血壓之相關研究。長庚護理,14(3)。217-225。

尤嫣嫣(1999)。肥胖問題的探討。學校衛生(35),85-99。

朱源葆(2001)。中美兩國警察教育訓練之比較。警學叢書,31(5),1-12。

江守寰(2005)。警察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以金門縣警察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江姿瑩(1997)。肥胖者與正常體重者飲食,營養狀況及其相關因素的探討。台北醫學院保健營養學系碩士論文。

行政院衛生署(2001a)。國人運動習慣調查。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1b)。2011年2月26日摘自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全球資訊網,http://www.bhp.doh.gov.tw/BHPnet/Portal /PressShow.aspx?No=201102210001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1)。2011年6月26日摘自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全球資訊網,http://www.bhp.doh.gov.tw/BHPnet/Portal/Press Show.aspx?No=201102210001http://obesity.bhp.gov.tw/cht/ index. php?code=list&ids=82

呂惠珠(2002)。肥胖影響因素之結構方程模式分析。國立台北護理學院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富華(2008)。家醫科門診病患休閒生活型態、健康概念與肥胖程度關係之研究。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碩士論文。

吳思賢(2009)。屏東地區40歲以上中老年人肥胖相關指標與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相關性探討。美和技術學院健康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秀珍(2004)。嘉義某國中正常體重和過重肥胖國中生飲食與活動行為之比較。輔仁大學食品營養學系碩士論文。

林家興(1999)。警察對生活困擾與社區資源的評估。中華輔導學報, 7,133-159。

胡曉雲(2008)。肥胖、疾病與醫療費用。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博士論文。

胡倖慈(2009)。台灣地區成年人不食用早餐的習慣與肥胖及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相關性。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世爵、李孟智、孫國丁、賴金蓮、沈坤泰(2009)。台灣中部青少年的肥胖度與運動型態、生活模式及性激素的相關性。澄清醫護管理雜誌,5(3),21-27。

陳冠如(2004)。比較不同肥胖度之大學新生身體活動與其影響因素。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敏雯(2006)。社經地位與肥胖關聯之探討-以第一次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為例。慈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

陳麗婷(2010)。嘉義市公立國中學生體位與飲食行為、身體活動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張天鈞(2000)。運動、荷爾蒙與健康。當代醫學,27(12),8-10。

張錦麗(1998)。影響基層員警適應與求助因素的探討。警專學報,2(4),61-84。

張綠絹(2006)。肥胖與非肥胖國中生之身體活動與飲食行為比較。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1a)。人類肥胖基因之研究。台北: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1b)。運動、體適能與健康的流行病學與機轉。台北:國家衛生研究院。

曾美智(2002)。肥胖症的行為治療。臺灣醫學,6(1),53-56。

楊宜青、張智仁(2007)。代謝症候群、肥胖和糖尿病。臺灣醫學,11(4),370-380。

葉麗芳、陳政友、郭李堂(2009)。台北市某完全中學學生飲用含糖飲料與肥胖之研究。學校衛生,55,87-105。

黃茜莉(2002)。技職院校護生社會支持、運動資源與運動行為相關性之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啟澤(2009)。臺北市基層員警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黃尹春(2007)。臺北捷運高運量系統車務人員健康生活型態與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琨竣(2009)。基層警察主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過勞及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研究。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家鴻、吳岱穎、郭冠良、陳建志、林光洋、黃惠娟(2005)。過重與肥胖。基礎醫學,20(9),219-231。

鄒孟婷、鄒孟文(2003)。健康知識、教育程度與肥胖之關係。台灣衛誌,22(4)。

二、      英文部份

Al-Quaiz,A.J.(2001). Current concepts in the management of obesity. Saudi Medical Journal, 22(3),205-210.

Antal, M., Nagy K., Regoly-Merei, A., Biro, L., Szabo, C., Rabin, B.(2006).Assessment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mong Hungarian university students in Budapest. Annals of Nutrition & Metabolism, 50(2),103-107.

Baik, I., Ascherio, A., Rimm, E.B., Giovannucci,E., Spiegelman, D., Stampfer, M.J.,& Willett, W.C.(2000).Adiposity and mortality in men.Am J Epidemiol,152:264-271.

Giammattei, J., Blix, G., Marshak, H.H., Wollitzer, A.O., Pettitt, D.J.(2003).Television watching and soft drink consumption.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157(9),882-886.

Hensrud, D.D., Klein, S.(2006).Extreme obesity: A new medical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Mayo Clin Proc,81:S5-10.

Herry,S.K., Lilith, M.T., Carmen, R., Eugenia, E.C., Michael, J.T.,& Clark, W.H.(1997).Stable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adults’ 10-year change in body mass index and likelihood of gain at the waist.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87,747-754. 

Hill, J. O., Melanson, E.L.(1999).Overview of the determinant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current evidence and research issues.

Jacobs,B.L.(1994).Serotonin, motor activity and depression related disorder.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82,456-463.

Jacoby, E., Goldstein,J., Lopez, A., Nunez, E.,& Lopez, T.(2003).Social class, family, and life-styl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adults in Peruvian cities. Prev Med,37:396-405.

Jame, J., Thomas, P., Cavan, D., & Kerr, D.(2004).Preventing childhood obesity by reducing consumption of carbonated drinks: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BMJ,328,1237.

Jerry,R.W., French, S. A.(1996).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weight control practices among 20- to 45-years-old women.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86(7),1005-1010.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31(11),515-521.

Karasek, R., Brisson, C., Kawakami ,N., Houtman, I., Bongers, P., &Amick, B.(1998).The job content questionnaire(JCQ): an instrument for internationally comparative assessments of psychosocial job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3,322-55.

Ko, J.T.C., Chan, J. C. N., Cockram,C.S.,& Woo,J.(1999).Prediction of hypertension, diabetes, dyslipidaemia or albuminuria using simple anthropometric indexes in Hong Kong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23,1136-1142.

Manson, J.E., Willett, W.C., Stampfer, M.J., Colditz, G.A., Hunter, D.J., Hankinson, S.E., Hennekens, C.H.,& Speizer, F.E.(1995).Body weight and mortality among women. N Engl J Med,333:677-685.

Marques-Vidal, P., Dias, C.M.(2005).Trends in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portugal: The national health surveys 1995-6 and 1998-9. Obes Res 2005,13:1141-1145.

Must, A., Spadano, J., Eugenie, H.C., Alison, E.F., Colditz, G.,& William, H.D.(1999).The disease burden associated with overweigt and obesity.The 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ine association 1999, 282:1523-1529.

Rolls, B.J., E.A.(1994).Dietary approaches to the treatment of obesity. The Medical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84,401-418.

Sherwood, H.E., Jeffery, R.W., & Wing,R.R.(1999).Binge status as a predictor of weight loss treatment outcom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and Related Metabolic Disorder 23,485-493.

Snow, V., Barry, P., Fitterman, N., Qaseem, A., & Weiss, K.(2005). Pharmacologic and Surgical Management of Obesity in Primary Care: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Acc Current Journal Review,14(7),11-11.

Sobal, J., & Stunkard, A.J,(1989).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obesity: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sychol Bull,105:260-275.

Sundquist, J., & Johansson, S.E.(1998). The influence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ethnicity and lifestyle on body mass index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7(1),57-63.

Wardle, J., Waller, J., & Javis, M.J.(2002).Sex differences in the association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with obesit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92(8),1299-130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4).Obesity and overweight. , Retrieved 2004,4,18,from http://www.who.int/hpr/NPH/docs/gs obesity.pd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2005).Global strategy on diet,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Obesity and overweight, Retrieved October,20,2008,from  http://www.who.int/dietphysicalactivity/publications  /facts/ obesity/e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2011).Obesity and overweight. 2011.03.04.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 /fs311/en/.

Wyatt ,S.B., Winters, K.P., Dubbert, P.M.(2006).overweight and obesity: Prevalence, consequences, and causes of a growing public health problem. Am J Med Sci,331:16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