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期:102-03-29

醫政課 梁嘉琳


  99年度金門地區65歲以上老人自殺通報個案計10人,佔99年度金門地區自殺通報總人數11.36%,另其中2人為有自殺意念。在這10名老人自殺通報者中,女性佔4人,男性佔6人;其自殺原因以「久病不癒」與「憂鬱傾向」為最多,而自殺方式以「自縊、勒死及窒息」居多。可見,老人若有自殺企圖時,其所使用的自殺方式是較強烈,因此,自99年起衛生署將老人憂鬱症篩檢列入推動自殺防治業務中。

 為推動老人心理健康,本局於今(100)年度元月21、24及25日舉辦「100年度歲末社區老人心理健康促進關懷活動」,此活動針對自殺通報個案或老人憂鬱症篩檢高風險個案之老人,辦理農曆春節前社區長者關懷活動。從各鄉鎮的自殺通報個案及99年度老人憂鬱症篩檢高風險之老人名單中篩選10名,作為訪視對象。

為讓大家對老人心理健康與自殺防治有更多的了解,從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所以出版的自殺防治系列4之「老人心理衛生與自殺防治」中,摘錄部分資料如下:

老人自殺行為之危險因子

壹、有那些老年人較會出現蓄意自傷的行為?

        綜合許多研究,下列是常見的老年人蓄意自傷之高險群:

1.      精神疾患:對於老年蓄意自傷個案的研究發現,此類個案較一般族群有較高的精神疾患共病率;其中以重度憂鬱症、老年期妄想症、器質性腦病變(特別是腦額葉疾患患者)、衝動性控制異常、酒精與物質濫用相關疾患等精神疾病,較易出現蓄意自傷的狀況。

2.      人格疾患:根據一項50年代的研究發現,約有75%的老年蓄意自傷個案具有較敏感、易焦慮、強迫性與依賴性人格特質,但是後續關於人格特質的研究卻較為缺乏。

3.      身體疾病:許多研究對慢性疾患與老年蓄意自傷行為間的關係的結果並不一致。但是許多蓄意自傷的老年個案的確有一些未接受治療的身體疾病。

4.      社會性因素:相較於其他因素,社會因素與老年蓄意自傷行為間關係的研究有較多的發現;其中,孤立的社交關係、未適當處理的悲慟反應、將被送入安養院的預期想法,是研究發現與老年蓄意自傷較相關的社會因素。



貳、有什麼事情或社會經濟狀況,特別會讓老年人試圖去自殺?

        綜合許多研究發現,社會關係較孤立或社會網絡資源較薄弱的老年人較易出現自殺行為;許多質性研究也發現,主觀的孤獨感與無助、無望感,常常與老年人的自殺行為緊密相連。

        退休常常讓老年人有失落感,並容易出現自尊降低或生活目標頓失的情形,但退休並不一定還自殺比率升高;更詳細的研究發現,經濟能力喪失與貧窮,及其可能的相關原因,如退休以及憂鬱症狀與身體疾病,可能是與自殺行為較主要相關的因素。

        所以若在老年期出現與老年人的主觀或客觀的失落感有關的社會與經濟事件,例如喪偶、喪子、巨大的經濟困難等等,且這些事件引起老年人的孤獨感與無主及無助感時,都要注意老年人是否出現死亡或自殺意念,才能有效預防老人自殺行為的發生。

 叁、獨居老人的自殺率會比其他老人高嗎?

        就獨居老人自殺的分析顯示,獨居老人在自殺的促發因子與其他自殺老年人相類似,顯示出精神疾病、身體疾病與某些生活壓力事件在獨居老人自殺行為上仍是關鍵角色;但由於獨居老人社會支持系統較為薄弱,使得獨居老人自殺身亡的比率較其他老年族群為高。因此,增加對獨居老人的社會支持資源、補強其孤立的社會關係可有效減少此族群的自殺死亡率。



肆、試圖自殺或是自殺身亡的老年人都有精神上的疾病嗎?有哪些老年精神疾病較易出現自殺?

        試圖自殺或是自殺身亡的老年人未必都有精神疾病,但是有精神疾病或症狀的比例相對較高。在所有精神疾患中,以憂鬱症的比例為最高,不同的研究顯示約有44%~90%的個案有不同程度的憂鬱症狀,其次為妄想症約佔15%~20%左右,而精神分裂症約佔3%~12%,而其他如老年失智症等器質性精神疾病,在試圖自殺或是自殺身亡的比例中,則相對較低。

        雖然精神疾患的比例如此高,但是由於對精神疾病污名化的結果(老年族群比其他族群更嚴重),尋求正規精神醫療的個案卻非常低,根據統計則約僅有15%左右。所以,正視老年期的精神疾患並即時接受醫療介入,方能有效減少自傷自殺的比率。



伍、有沒有哪些身體疾病或精神疾病和老年人的自殺有特別相關?

        有些研究發現身體疾病所引起的疼痛及難過不舒服,似乎是造成自殺企圖與死亡的最重要因素;而因疾病引起的失能、生活壓力的沈重負擔與對未來無法預期的恐懼,則是老年自殺的其他相關因素。身體疾病引起自殺之原因,通常是因身體疾病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而罹患憂鬱症,再因罹患憂鬱症且未及早發現與治療,而不幸採取自殺之手段。

        因此,我們應該了解,老年人若是罹患和疼痛有關的慢性疾病或重大疾患,再加上有社會心理壓力事件時,則應要同時注意其身體與精神狀況(特別是憂鬱症狀)。未即時且適當地處理慢性疾病與憂鬱症,常常就讓一個寶貴的生命提早消逝。



陸、曾經有過試圖自殺的老年人,再次自殺或是自殺身亡的機率會不會比較高?

        依據不同地區的研究,約有25%~50%左右試圖自殺的老年人,一年內會再次出現自殺企圖。更細部的探索發現,若在試圖自殺後予以適當的精神醫療介入,較未接受精神醫療介入者可減少20%~30%的再次自殺發生率。這也顯示了適時與適當處理的重要性。

自殺行為的防治

        在認識老人自殺危險因子後,讓我們學習如何從四方面辨識自殺行為:

第一方面是『感覺(Feeling)』,有自殺計畫的人都會對自己及周圍的事物感到很無望、無價值感及無助,例如「沒有我別人會過得更好」、「事情不可能變好了」、「我永遠都覺得沒有希望」等想法;這些人甚至會對自己感到憤怒、羞恥及有罪惡感,這些都是個人對自己存有很強烈的負面感受。

第二方面是『行動(Action)』,在自殺未遂者的行為中發現,自殺未遂者在進行自殺之前都有酗酒、焦慮不安、攻擊等衝動行為。

第三方面是『改變(Change)』,在個性方面,個人會變得更退縮、冷漠、社交疏離等,在生活習慣方面,個人會對原本喜歡的東西感到無趣,甚至拒絶參與平時會去參加的活動,開始對生活周遭的事感到沒興趣,也會不願意接觸朋友。

第四方面是『惡兆(Threats)』,有自殺計畫的人會將自己最寶貴或喜歡的東西送給家人或朋友,以及會做出類似交待身後事的行為,有些更會出現過量服用藥物或割腕等行為。

自殺防治的口訣

『1問、2應、3轉介-你我都是自殺守門人』,每當我們發現有自殺意圖的人時要怎麼辦呢?首先是『1問』,即我們可以主動關懷與聆聽,嘗試去關心他們;接著是『2應』,對於他們的傾訴,我們可以作出適當的回應,並支持、鼓勵他們,甚至可以告訴他們活著的意義等;若發現他們更需要專業人員的協助時,我們能做的就是『3轉介』,即幫助他們轉介給里長、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等,或帶他們到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或醫療院所接受相關的輔導。

在自殺防治中,這不僅是專業人員的責任,這更需要大家共同參與、一同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因為我們都是自殺守門人!

參考資料:

楊詠仁、賴德仁、黃正平(2008):《老人心理衛生與自殺防治》。行政院衛生署全國自殺防治中心。

心情溫度計

圖8圖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