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政課 陳展鵬
壹、前言
由於金門位處偏遠離島,早年又為軍事政地,自小三通開放後,各鄉鎮結構的發展漸趨複雜及龐大,人口數也突破10萬人口,使得在居住安全性的課題上也漸受重視,尤其是天然災害的預防。端看98年的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本島各地,居民生活機能遭受災害直接與間接衝擊而癱瘓。有鑑於此,本縣也不斷強化緊急救災及救護之功能,本縣於民國96年度即委託國立金門技術學院研究「強化金門地區災害防救計畫」並於97年度完成研究分析。
該計畫是屬綜合性質之災害防救業務規劃引導,適用於本縣各類災害防災及救護業務,研究方向以本地區可能衍生之災害及應變所需各項資源,俾利本縣各單位於災害發生狀況及其因應對策進行評估執行救災及救護之工作。
未來將配合災害潛勢分析、境況模擬、社經發展狀況、災害防救設施強化、應變搶救及重建復原經驗等,每2年重新檢討修訂之,以確實符合本府災害防救現況,並建立優質之緊急醫療救之護體系。
貳、地理環境與交通現況
金門縣地處福建省東南方之廈門灣,位於九龍江出口,主島狀似啞鈴,東西端較寬大約20公里,南北端較狹窄約15公里,中部最狹窄處僅3公里;西距廈門外港約10公里,東距台灣約277公里。往來金門與台灣以飛機為主要交通工具,每趟約1小時;金門往返烈嶼鄉(小金門)與廈門則以船舶為唯一交通工具,往烈嶼鄉船行需15分鐘,乘船至廈門約需40分鐘。
金門屬海島,四周無高山屏障,故風力較強,夏天有西南海風吹拂,冬天有強烈東北季風;每年1~5月為霧季,機場往往被迫關閉,使往返台金交通大受影響。
參、行政區劃與人口分布(如圖一)
本計劃實施地區包含金門地區之金城鎮、金沙鎮、金湖鎮、金寧鄉及烈嶼鄉等5鄉鎮,總面積約為158平方公里,人口數為10萬1,094餘人,於金門縣未來縣政發展主軸為休閒觀光,衛生醫療服務的對象近十萬人口,包括10萬多的縣民,軍人、海巡、岸巡約4,000餘人,還將包括不斷成長人口數、小三通往返台商及觀光旅遊人士等進出人口。唯有更需加強緊急救護能力以提昇醫療資源,落實醫療福利服務的品質,才能讓島上的居民獲得基本的健康保障。

肆、業務現況
對於意外事故大量傷患之救難需結合本地現有醫療體系配合實施醫療急救站之設立,由本局動員醫療人力及裝備至事故現場進行醫療救護工作。在最短時間內運用最有利資源進行醫療救護。目前醫療機構有1家急救責任醫院、35家診所、5家衛生所;全縣醫護人員計有:醫師82人(含中醫4人、牙醫23人)、護理人員206人。
行政院衛生署金門醫院之急診室,具有內外科、骨科與創傷科等,但當發生超過15人以上受傷時,醫療藥品、器具之儲備是否足以因應,則需加以連結整合與動員。
災害防救工作之緊急應變措施順利與否,需仰賴平日建立良好的通訊系統及人員訓練、物力之整備,才能確保災害發生時即時發揮緊急醫療救護之成效。
伍、執行策略方針之成效
(一)建立災難所需之醫療院所醫療器材及藥品儲備之整備
本縣戰備藥材以50人份儲備資料。
(二)配合本縣支援相關活動現場醫護公作
共配合本縣6場次活動(金門馬拉松、千人鐵馬、16歲成年挑戰騎、金
門迎城隍、金廈海泳及搶灘料羅灣)。
(三)模擬各種災害狀況定期實施演練
1.配合本縣航空站辦理1場萬安34號災害防救演練
2.醫院火災演習教育訓練:
(1)加強本院員工火災應變機制,建立危機管理文化。
(2)建立病房火災應變作業,確保防災救災應變能力。
(3)加強病患緊急疏散、引導及災害中繼續醫療支援作業演習訓練。
(4)演習訓練場景:六樓病房突然出現有燒焦味,緊接者火災發生後全院動員,太湖樓所有病人疏散至精神科大樓及醫療大樓,另於急診室成立緊急醫療救護站。
(5)演習訓練狀況之想定
狀況一:六樓病房火災及病患疏散。
狀況二:五樓病房病患疏散。
狀況三:本院緊急應變小組迅速於太湖樓成立緊急災害指揮中心
暨救護站,醫療、醫護暨救災、救護小組於各組指揮官指揮執行
編組任務等。
(四)建置責任醫院災難醫療救援隊、加強緊急醫療業務之督考,以落實災害
發生救護能力
本縣僅署立金門醫院一家,該院為地區緊急醫療責任醫院,不定時予以
督導該院並加強院內之災害應變能力。
(五)加強管理緊急醫療救護通訊系統及防救災緊急通訊系統,且設專人負責
管理與維護
緊急醫療管理系統由本課承辦人定期管理及維護。
(六)建立災難醫療救護隊各編組標準作業程序及訓練,包含醫療支援單位及
醫療後勤單位
本局已有編制醫護大隊,於100年9月25日(星期日)辦理100年度民防
醫護大隊常年訓練
1.訓練目的:加強本縣衛生醫療機構之整備,戰時統籌運用醫護人員及醫療設施,優先支援軍事作戰與民防任務之達成,並顧及一般健保和民眾醫療之需。
2.訓練課程:
(1)民防相關法令及編組釋疑
(2)防震觀念及應變能力
(3)消防常識及滅火逃生
(4)AED操作說明及實作
(七)落實證照制度,培育一線基層人員救災及救護之應變能力及技術移轉
1. CPR訓練:訓練5場次(如圖二)。
2. 基礎創傷救命術(BTLS) 2場次(如圖三)。
3. 配合萬安34號災害防救演練2場次
4. 配合大型活動醫護組7場次。
5. 自動體外電擊器(AED)3場次
6. 初級救護技術員複訓EMT-1共2場次
